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服务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项目年度报告
一、办学基本情况
本项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服务大学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本项目招生列入国家统招招生计划。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服务大学建于1967年,拥有16个副博士学位和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在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具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联邦经济类重点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建于1958年,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47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98年建立,1999年开始正式招生,截止2017年共培养本科生2654人。
二、学生培养
本专业坚持本地化培养与国际化培养、校企业联合培养相结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本项目共培养学生435人,毕业生41人,共开设4948学时课程。由本专业闫丽等2位教师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等3门双语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聘请2名外方老师授课;邀请甲骨文等多家知识企业来到校讲座及交流,加强校企业联合培养力度;与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开展“3+1”校企合作培养毕业生30人。
三、师资建设
2018年,选派曹洪军、高军等5位教师参加大数据相关课程及实践培训;马晓丹从美国华盛大学国外访学归国提升了学生科研能力;闫丽等12人次参加国际会议;选派刘丽杰等3位教师参与本行业培训;马铁民、刘金明等3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018年,本项目双方授课教师共22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18.18%,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6.36%,师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
四、教学组织
中外双方高度重视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教材、教学方式建立与制定。开展研究性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共4门,同时将计算机大赛、企业实践等相结合,自主研发的OJ在线平台等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6门语言类课程的线上与线下的网络教学。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实行分方向培养,与思特科技有限公司、甲骨文等企业开展校外实习、实践,及时更新教学大纲,保证教学内容前沿性。2018年共开设56门课程,其中引进外方4门,共同开发5门。
五、项目管理
双方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向审批机关提交项目办学情况报告;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项目的办学层次和类别、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办学基本情况。
中方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对申报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调研和论证,组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报批材料,协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资源,落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事宜,保证了项目的正常运转。
六、财务状况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资金管理按照国家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相关法规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黑龙江省物价局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以人民币按学年进行收费,2016年,学生收费标准,学费:16500元/生学年。住宿费:四人间:1200元/生学年、六人间:800元/生学年、八人间:600元/生学年。
七、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了包括《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行政编班与学籍管理规定》等文件;建立了从教师聘任到学生全过程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建立了包括聘任外籍教师等内容的教师聘任制度;建立了从学校、学院到系的三级教学监控管理,从培养计划制定与实施、教学质量检查、考试管理、毕业设计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2017年,教学督导听取16位教师授课,督导评价均为良好以上,其中优秀率占18.75%。
八、社会评价
从用人单位、毕业生调查、家长反馈等多种渠道,多种视角对本项目培养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本项目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核心技术,具有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毕业生能够胜任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毕业生综合素质强,受到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及家长等各方面的好评。
九、办学特色
本项目以计算机软件及虚拟仿真系统开发理论及技术方面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掌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注重采用双语外教学和引进外方教师授课,形成了国际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国际化的知识氛围;以学生竞赛形成两个方向的专业社团,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际项目,逐步形成研究梯队,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参与国际及国内相关竞赛;先后与蓝桥、甲骨文等4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合作、创新、就业等能力。
国际化合作办学成果显著,2018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6项,校级4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1人次,国家级奖励4人。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其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由2016年的45.8%上升至2017年的55.81%,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工作比例为37.21%。